• 運動醫學
  • 醫師介紹
  • 最新文章
23
11 月
2024

坐骨股骨夾擠症候群:隱藏的髖部與坐骨神經痛成因

Tags : 坐骨神經痛, 坐骨股骨疼痛症候群, 梨狀肌症候群, 深臀症候群, 髖關節痛
Posted By : 王凱平
Comments : 0

定義

坐骨股骨夾擠症候群(Ischiofemoral Impingement Syndrome)是一種可能導致髖關節疼痛的相對罕見原因。是一種由於「坐骨結節」和「股骨小轉子」之間的空間縮小,導致兩者之間的軟組織受到擠壓而引起的疾病。患者通常會感到臀部後方疼痛,且在長時間負重或髖關節伸展/內收時加劇。常伴隨下肢的放射痛,也可能出現彈響或卡住的感覺。

成因

「坐骨股骨間隙狹窄」是造成坐骨股骨夾擠症候群的主要原因,除了先天性問題,後天性問題通常與手術或創傷有關,是這些情況可能導致解剖結構的改變,進而縮小「坐骨股骨間隙」和「股方肌間隙」(兩項間隙的定義與標準參考 [MRI 測量標準] 段落),增加夾擠的風險。有研究指出,「股骨前傾角過大」是坐骨股骨夾擠症候群的危險因子,導致坐骨與股骨小轉子之間空間狹窄,進而造成股方肌損傷。

先天性問題主要包括:髖關節內翻、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後天性問題主要包括:創傷、手術和腫塊。這些問題可能通過以下機制導致坐骨股骨夾擠症候群:

  • 直接改變解剖結構:例如骨折或植入物偏移。
  • 間接影響髖關節力學:例如軟組織損傷或疤痕形成。
  • 改變髖關節排列:例如外翻截骨術或骨盆骨折。

這些可能導致問題的手術和創傷,主要包括:

  • 全髖關節置換術:手術後的植入物如果偏移,可能導致坐骨股骨間隙變窄。此外,手術本身也可能造成軟組織的損傷或疤痕,進而影響髖關節的力學結構和活動度,增加夾擠的風險。 
  • 外翻截骨術:這項手術原本的目的是在矯正髖關節的排列問題,但仍有機會意外地縮小坐骨股骨間隙,導致夾擠。
  • 股骨轉子間骨折:涉及小轉子的骨折會直接影響坐骨股骨間隙的結構,增加夾擠的可能性。骨折癒合過程中形成的骨痂或畸形,也可能會讓間隙縮小。
  • 其他包括:骨盆骨折、股骨頸骨折、骨軟骨瘤、股二頭肌肌腱起點病變……等等,都可能間接導致坐骨股骨夾擠症候群。

總的來說,任何可能導致「坐骨股骨間隙」和「股方肌間隙」周邊結構相對位置改變的狀況,都有可能是問題的來源。

症狀

坐骨股骨夾擠症候群的主要和其他常見症狀如下:

  • 腹股溝或臀部疼痛:是主要症狀,容易在行走、負重時加劇。
  • 下肢放射痛:可能放射到大腿、膝蓋範圍。因為造成問題的主要肌肉,股方肌,很靠近坐骨神經,可能壓迫坐骨神經造成相關症狀。
  • 髖部彈響、摩擦音或卡住:可能在髖活動關節時出現。
  • 髖關活動角度受限:主要會出現在髖內旋和外旋。

診斷與常見鑑別

診斷坐骨股骨夾擠症候群需要結合病史、理學檢查和影像學檢查。

一般理學檢查:

  • 觸診:觸診股骨小轉子區域和坐骨結節區域,檢查是否有壓痛。
  • 活動度檢查:檢查髖關節的內旋、外旋、內收、外展以及屈曲和伸展的活動度,觀察患者在哪些動作下會出現疼痛加劇或彈響。

特殊測試:

  • 長步距步行測試(long-stride walking test): 讓患者抓住患側坐骨外側的臀部,伸展患側髖關節,如果誘發疼痛,則可能為坐骨股骨夾擠症候群。敏感性、特異性分別為 94% 和 85%。
  • 坐骨股骨夾擠測試(ischiofemoral impingement test):患者側臥,患側朝上。檢查者在被動伸展患者髖關節後,按壓坐骨外側的臀部。如果在股骨中立位/內收位(而非外展位)誘發疼痛,則可能為坐骨股骨夾擠症候群。敏感性、特異性分別為 82% 和 85%。

其他如:直腿抬高測試(SLRT)、Lasegue Test、Patrick Test都有可能會呈現陽性。不過,這些理學檢查結果特異性並不高,不能僅憑這些檢查就診斷坐骨股骨夾擠症候群,因為其他疾病也可能導致類似的檢查結果。

常見鑑別診斷:

常見且需要與坐骨股骨夾擠症候群進行鑑別的疾病包括:腰椎神經根病變、梨狀肌/深臀症候群、脊椎狹窄……等等。

影像學檢查

核磁共振(MRI)是診斷坐骨股骨夾擠症候群的首選影像學檢查,可以清晰地顯示軟組織的狀況,例如肌肉水腫、脂肪浸潤、肌腱撕裂等。超音波檢查在診斷坐骨股骨夾擠症候群中的標準尚未完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確立。但是,一些研究表明超音波測量坐骨股骨間隙的結果與 MRI 測量結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X光和電腦斷層(CT)雖然較無法直接幫助診斷,但前者適合作為初步篩檢,後者適合用來判斷骨骼異常,例如:骨軟骨瘤,是否為坐骨股骨間隙狹窄的原因。以下是各種影像學檢查在診斷坐骨股骨夾擠症候群中的特徵和標準: 

X光

特徵:X 光檢查通常無法直接顯示坐骨股骨夾擠症候群的典型特徵。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觀察到股骨小轉子或坐骨結節的囊性變化(cystic change) and和硬化現象(sclerosis ),這些可能是慢性夾擠造成的骨骼反應。

標準:如果坐骨股骨間隙在仰臥位骨盆X光上小於 2 公分,或在站立位骨盆X光上小於 1.9 公分,則可能提示坐骨股骨夾擠症候群,需要進一步通過骨盆MRI 檢查來確認 [5]。

MRI

急性期特徵:

  • 股方肌肌肉水腫:在 T2 加權影像上呈現高信號,表明肌肉發炎和水腫。
  • 積液與滑囊炎:在股骨小轉子附近可能出現積液,提示滑囊發炎。
  • 骨髓水腫:坐骨或股骨小轉子可能出現骨髓水腫,提示骨骼受壓迫或刺激。

慢性期特徵:

  • 股方肌脂肪浸潤和萎縮:在 T1 加權影像上呈現高信號,表明肌肉纖維被脂肪組織取代,肌肉功能受損。
  • 腿後肌撕裂:在 T2 加權影像上呈現高信號,可能發生在腿後肌腱與坐骨結節的連接處。

測量標準:

坐骨股骨間隙:在軸向T1加權影像上測量,定義為「股骨小轉子內側皮質」和「坐骨結節外側皮質」之間的最短距離。

標準值: ≤15mm。

說明:「坐骨股骨間隙」由坐骨結節和股骨小轉子界定,上方是股骨頸、坐骨股骨韌帶和股下孖肌,下方則是股方肌的下緣。

「股骨頸前傾角」即股骨頸和股骨幹之間的夾角,會影響坐骨股骨間隙的大小。股骨頸前傾角過大會導致股骨內旋,拉緊深層臀肌,包括股方肌和閉孔外肌,使它們更容易受到拉傷。此外,股骨頸前傾角過大還會導致股骨小轉子向後旋轉,壓迫股方肌,增加坐骨股骨夾擠症候群的風險。

股方肌間隙:在軸向T1加權影像上測量,定義為「內後側髂腰肌腱/坐骨結節」與「外上側腿後肌腱」之間的股方肌通道的最小距離。

標準值: ≤10mm。

治療

坐骨股骨夾擠症候群的治療方法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

  1. 藥物治療:非類固醇消炎藥 (NSAIDs) 和鎮痛藥可以緩解疼痛和發炎。
  2. 物理治療:熱敷、超音波和干擾波等物理治療手段可以應用於髖關節周圍區域,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肌肉痙攣和疼痛。
  3. 運動療法:針對股四頭肌、梨狀肌和其他髖關節肌肉的伸展運動,以及針對股方肌的伸展和強化運動,可以改善髖關節活動範圍,增強肌肉力量和柔韌性,並減輕疼痛。
  4. 超音波導引注射:如果上述保守治療效果不佳,可以考慮在影像引導下進行介入治療,超音波引導注射是首選方法,能幫助醫師精確地將藥物注射到目標部位,提高治療效果並減少併發症風險。注射部位通常是股方肌或坐骨股骨間隙,常見的注射藥劑包括:
  • 局部麻醉劑注射:例如利多卡因,可以暫時阻斷疼痛信號傳遞,減輕疼痛。
  • 類固醇注射:可以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疼痛和腫脹。
  • 增生療法:可以刺激組織再生和修復,改善受損組織的功能。
  • 肉毒桿菌毒素注射:例如肉毒桿菌毒素 A,可以抑制肌肉收縮,減輕肌肉痙攣和疼痛。

手術治療:

對於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包括:

股骨小轉子切除術:可以減輕股骨小轉子對坐骨結節的壓迫。

坐骨結節切除術:可以減輕坐骨結節對股方肌的壓迫。

預後

大多數坐骨股骨夾擠症候群患者通過保守治療可以獲得良好的療效。手術治療的成功率也較高。但是,患者的預後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疾病的嚴重程度、治療的及時性和患者的配合程度等。

總結

坐骨股骨夾擠症候群是一種相對罕見的髖關節疼痛原因,但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檢查技術的發展,診斷率有所提高。早期診斷和治療對於改善患者預後非常重要。醫師需要仔細詢問患者的病史、進行詳細的體格檢查和影像學檢查,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患者也需要積極配合治療,才能獲得良好的療效。

參考文獻

Soyoung Lee ,  Inhwan Kim ,  Sung Moon Lee ,  Jieun Lee . Ischiofemoral Impingement Syndrome. Ann Rehabil Med. 2013 Feb 28;37(1):143–146. doi: 10.5535/arm.2013.37.1.143

Wei Ting Wu, Ke Vin Chang, Levent Özçakar et al. Ischiofemoral Impingement Syndrome: Clinical and Imaging/Guidance Issues with Special Focus on Ultrasonography. Diagnostics (Basel).  2022 Dec 31;13(1):139. doi: 10.3390/diagnostics13010139.

Park S, Lee H, Cuong P et al. Supine Versus Standing Radiographs for Detecting Ischiofemoral Impingement: A Propensity Score-Matched Analysis. AJR Am J Roentgenol. 2016;206(6):1253-63. doi:10.2214/AJR.15.15186

Avatar
About the Author
中西醫雙執照醫師,具職業棒球隊與亞運、世大運等多次國家隊醫療經驗。以中西整合的運動醫學診療方案,服務基層至頂尖運動選手。專長治療各種急慢性運動傷害、頸椎與腰椎慢性疼痛、關節退化性疾病。另專長以中醫內科、針灸手法治療乾眼症。

Social Share

  • google-share

Leave a Reply 取消回覆

*
*

captcha *

最新文章

  • 為何年輕選手需要心電圖?破解運動猝死背後的警訊與預防
  • 運動後鐵腿?有效預防延遲性肌肉痠痛的綜合策略
  • 運動傷害怎麼辦?從急救到營養補充的的全方位建議
  • 橫突肋骨關節疼痛全解析:難解的深層膏肓痛
  • 膝前深層疼痛的真正原因?髕骨下脂肪墊炎的特徵與治療策略

FB線上Q&A

近期文章

  • 為何年輕選手需要心電圖?破解運動猝死背後的警訊與預防
  • 運動後鐵腿?有效預防延遲性肌肉痠痛的綜合策略
  • 運動傷害怎麼辦?從急救到營養補充的的全方位建議
  • 橫突肋骨關節疼痛全解析:難解的深層膏肓痛
  • 膝前深層疼痛的真正原因?髕骨下脂肪墊炎的特徵與治療策略

最新回應

  • 「王凱平」在〈骨癒合超音波,有機會加速骨折癒合的神兵利器!〉發佈留言
  • 「陳勇豪」在〈骨癒合超音波,有機會加速骨折癒合的神兵利器!〉發佈留言
  • 「李朝福」在〈足跟足底麻痛又灼熱:易與足底筋膜炎混淆的跗骨隧道症候群〉發佈留言
  • 「王凱平」在〈足跟足底麻痛又灼熱:易與足底筋膜炎混淆的跗骨隧道症候群〉發佈留言
  • 「李朝福」在〈足跟足底麻痛又灼熱:易與足底筋膜炎混淆的跗骨隧道症候群〉發佈留言

站內搜尋

分類

Uncategorized 中醫傷科與運動醫學 中醫內科 中醫皮膚科 中醫眼科 中醫藥物 中醫針灸科與經絡學 媒體採訪 日常生活 桃新醫院專區 運動營養學 運動醫學 養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