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疼痛更敏感嗎?認識慢性疼痛與壓力痛閾
慢性疼痛,不只是「哪裡痛」的問題
你是否曾經長期忍受腰痛、肩頸僵硬、頭痛或不明原因的全身酸痛?明明拍過X光、做過核磁共振,醫師說沒有明顯異常,可是你還是「每天都在痛」
這樣的經驗,其實比你想像的還要常見。根據研究,全球約有20%的人口受到慢性疼痛困擾,這些疼痛往往持續超過三個月,有時甚至長達數年,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與情緒。許多患者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太敏感」、「是不是哪裡有大病沒發現」,而醫師也常因為沒有明確影像證據而感到難以處理。
事實上,慢性疼痛的機制,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它不只是組織受損的延續,也不單是心理壓力的反應。越來越多科學研究指出,對疼痛的「敏感度」以及神經系統的反應方式,才是真正牽動慢性疼痛的關鍵。
這篇文章將帶你從一個科學名詞「壓力痛閾(Pressure Pain Threshold, PPT)」開始,認識我們身體如何感受壓力與疼痛,以及一種名為「中樞敏感化(Central Sensitization)」的神經現象,進一步了解為什麼有些人的痛感特別「敏銳」。
這不只是醫學上的發現,更是慢性疼痛患者理解自己身體、學會與疼痛共處的第一步。
什麼是壓力痛閾(Pressure Pain Threshold, PPT)
壓力痛閾(Pressure Pain Threshold, 簡稱PPT)指的是引起身體某個部位「開始感到疼痛」所需的「最小壓力」。
你可以想像一下,當我們用手指按壓身體某個部位時,會經歷一個從「沒感覺」到「痠脹」再到「痛」的過程。那個剛開始覺得痛的臨界點,就是我們所說的壓力痛閾(Pressure Pain Threshold, PPT)。
壓力痛閾是一種客觀測量疼痛敏感度的方式,在科學研究和臨床評估中,通常會使用一種稱為壓力測痛儀(algometer)的工具來精確測量。醫療或研究人員會使用儀器,穩定地加壓在皮膚上,並請患者告訴他們「何時開始感到疼痛」。這個測得的壓力值,就是壓力痛閾。
為什麼這個數字重要?因為它不只是告訴我們「哪裡會痛」,更能反映神經系統對疼痛刺激的敏感程度。壓力痛閾越低,代表我們的身體對機械壓力越敏感,也更容易在輕微刺激下就產生疼痛。
這就像每個人對辣椒的耐受度不同一樣,有些人一點辣就受不了,有些人可以吃辣到飆汗還覺得很爽。疼痛也是如此,每個人「神經系統的敏感度」不盡相同,而壓力痛閾就是幫助我們測量這種「疼痛敏感度差異」的一把尺。
對於慢性疼痛患者來說,壓力痛閾的測量不只是研究數據,它有可能成為理解病因、制定治療策略的一項重要工具。
中樞敏感化:慢性疼痛背後的「警報系統過度活躍」
要理解為什麼慢性疼痛患者的身體可能對輕微的壓力就感到疼痛,我們需要認識一個重要的概念,叫做「中樞敏感化(Central Sensitization)」。
想像一下你的神經系統是一套保全系統,平常遇到威脅時會啟動警報,提醒你保護自己。在正常情況下,這個警報系統只會在真正有組織損傷或受到強烈刺激時才會響起,用「疼痛」作為警訊。但如果這套系統出了問題,一點風吹草動就響個不停,就會讓人感到困擾。這種現象,在醫學上就稱為中樞敏感化。
中樞敏感化是指中樞神經系統(脊髓與大腦)對疼痛訊號的感應能力變得異常亢進。即使只是一點輕微刺激,身體也會感覺到疼痛。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慢性疼痛患者,即使在影像檢查上沒有明顯的組織損傷,卻仍然飽受劇烈疼痛之苦。當大腦處理疼痛訊號的方式出了問題,即使周邊組織的問題已經減輕,中樞神經系統仍然持續發出或放大疼痛訊號。這時,問題已經不在於「受傷的部位或程度」,而是「處理疼痛訊號的系統」出了狀況。
目前研究發現,以下幾種慢性疼痛疾病常常與中樞敏感化有關:
– 慢性下背痛
– 偏頭痛與頭痛症候群
– 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
– 類風濕性關節炎
– 骨關節炎晚期
– 慢性頸肩痠痛或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對這些患者而言,單純針對發炎、肌肉緊繃或關節退化的治療,有時效果有限。了解中樞敏感化的角色,有助於重新設計更全面的疼痛管理計畫,包括改變運動策略、增加心理社會支持,甚至考慮中樞神經調節的藥物或神經調控療法。
研究怎麼說:慢性疼痛患者的壓力痛閾較低
2021 年發表於《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期刊上,有一篇標題為 “Pressure Pain Threshold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的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文獻。
這篇文獻整合了 36 篇研究,研究對象涵蓋多種慢性疼痛類型,包括:下背痛、頭痛/偏頭痛、肌筋膜疼痛、頸部疼痛、纖維肌痛等。在分析了總共超過 1280 位慢性疼痛患者與 1463 位健康對照者的數據之後,這篇文章指出:
慢性疼痛患者的壓力痛閾(PPT)整體而言顯著低於健康對照組。
這表示,當同樣的壓力作用於身體組織時,慢性疼痛患者更容易感到疼痛,也就是說,他們的「疼痛開關」更容易被打開。
更有趣的是,研究人員還觀察到,不同類型的慢性疼痛患者,其壓力痛閾(PPT)降低的程度也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頭痛或偏頭痛患者中,壓力痛閾(PPT)的降低似乎更為明顯,這表示他們可能對壓力刺激特別敏感。相較之下,患有慢性脊椎疼痛(例如長期下背痛)的患者,其壓力痛閾(PPT)降低的幅度則相對較小。
這些發現不僅讓我們更具體地看到慢性疼痛者與一般人的生理差異,也提供了重要線索,幫助我們更深入理解慢性疼痛背後可能存在的神經系統機制。
壓力痛閾(PPT)降低與中樞敏感化的關聯和臨床意義
這些研究展現了背後可能的神經機制──中樞敏感化(Central Sensitization)。在慢性疼痛患者身上,可能是中樞神經系統的「過度反應」,造成他們對一些正常甚至輕微的刺激過度敏感。這種放大效應不只是讓人「更容易痛」,也可能造成疼痛擴散、持續不退,甚至讓身體對非疼痛刺激(如輕觸或壓力)也產生疼痛反應(稱為觸覺痛覺化)。
而「壓力痛閾(PPT)下降」可以被視為中樞敏感化的間接生理指標,這對臨床醫療來說有幾個比較重要意義:
1. 提供了評估慢性疼痛患者敏感度的客觀方法:
相較於患者主觀的疼痛描述,壓力痛閾(PPT)提供了一個可以量化的指標,幫助醫療專業人員了解患者對於機械壓力的反應程度。
2. 有助提醒醫療人員對中樞敏感化進行綜合評估:
當臨床醫師測量到患者的壓力痛閾(PPT)下降明顯低於預期時,可以考慮進一步評估患者是否具備其他中樞敏感化的臨床特徵。
3. 有助及早評估並調整疼痛治療策略:
如果患者的壓力痛閾(PPT)較低,醫療人員就可以考慮選擇減少單純強調「結構修復」的治療方法,而改採更全面的疼痛管理方式,如:神經調節、漸進式運動、心理行為介入、疼痛教育等。
綜合來說,將客觀的壓力痛閾(PPT)測量納入慢性疼痛的評估流程中,可以幫助臨床醫師更全面地理解患者的疼痛經驗,並有助於制定更精準的治療策略。
雖然因為還存在一些客觀限制,例如:PPT 測量方式尚未完全標準化、部分研究樣本數較小,或包含不同年齡、性別、病程長度的患者,使得資料的整合存在異質性。使得依照現有的證據,壓力痛閾(PPT)還不能單獨用於診斷中樞敏感化,但它提供了一個觀察與評估的線索,有助於醫療團隊結合臨床病史、其他神經評估工具進行專業判斷。
給慢性疼痛患者的建議:理解,是走向好轉的第一步
如果你正在與慢性疼痛共處,可能已經嘗試過各種方法,卻仍找不到明確的原因或解方。這很正常,因為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現象,它不見得只是肌肉拉傷或關節發炎這麼簡單,而可能與整個神經系統的運作息息相關。雖然在檢查中看不到明顯異常,但疼痛卻真實存在,影響著你的生活、情緒與信心。
理解「壓力痛閾(PPT)降低」的和「中樞敏感化(Central Sensitization)」的意義,有助於你了結:
對疼痛比別人敏感,不代表你比較脆弱,可能是身體的「警報系統」變得過度警覺,讓神經系統在沒有真正威脅的情況下,也持續處於「高度警戒」,導致疼痛放大,且更容易慢性化。
當你理解了這個機制,就有機會走出這個迴圈,走出責怪自己:不夠堅強、不夠強壯、不夠努力鍛鍊、不夠努力治療……這些更多的壓力來源。有助於你與醫療團隊進一步討論:
– 為什麼同樣的復健或治療,有人有效、有人沒效?
– 為什麼有時身體並沒有新的損傷,卻還是會痛?
– 又為什麼有時候「好像哪裡都沒問題」,卻總是睡不好、累得快、提不起勁?
我們也想提醒你幾件事:
1. 請放心表達你對疼痛的感受
疼痛不是軟弱的表現,也不是「想太多」。每個人的痛感強度與敏感程度本來就不一樣,請勇敢說出你的感受,這是幫助醫師正確評估的第一步。
2. 相信「了解機制」有助於找出對策
當我們理解疼痛可能不只是「發炎或損傷」,而是來自身體神經系統的過度警覺,我們就能開始嘗試更有策略的介入方式,例如疼痛教育、漸進式運動、身心調節訓練等。
3. 找到適合你的治療節奏與方式
治療慢性疼痛並非一條筆直的高速公路,它更像是一段蜿蜒的山路,需要時間與耐心。試著與醫療團隊討論,找出最符合你需求的節奏,也別忘了給自己多一點鼓勵與耐心。
疼痛的根源不只在肌肉、骨頭或關節,更可能來自整個神經系統的調控。因此,理解疼痛的科學,是你走向康復的第一步。
慢性疼痛不是一場單打獨鬥的戰爭,而是一段需要被理解、被支持的歷程。無論你正在經歷怎樣的疼痛,希望這篇文章讓你知道:你並不孤單,也不是無能為力。疼痛可以被理解,當疼痛被理解,它也更有機會被改善。
參考文獻:
Amiri, M., Alavinia, M., Singh, M., & Kumbhare, D. (2021). Pressure Pain Threshold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100(7), 656–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