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動醫學
  • 醫師介紹
  • 最新文章
31
8 月
2025

肩膀肌腱撕裂治不好?小心並存的「續發性五十肩」!

Tags : 五十肩, 冰凍肩, 旋轉肌袖撕裂, 棘上肌撕裂, 續發性五十肩, 肩關節擴張
Posted By : 王凱平
Comments : 0

陳阿姨肩痛超過六個月了。過年期間跌倒傷到之後,她的肩膀一直抬不起來。在醫院、診所做過多種檢查的她,聽過各種名詞:五十肩、旋轉肌撕裂、肩夾擠、關節唇撕裂……等等,但這些五花八門的診斷,都無法在治療上展現出成果。

契機,居然來自中醫師的轉介。

多位醫師診斷肌腱撕裂但療效不彰,原來是合併五十肩

陳阿姨的女兒,在中壢有位很信任的張醫師。張醫師雖然是中醫師,但早早就跟上潮流學習超音波影像,檢查中懷疑阿姨的旋轉肌袖(棘上肌)高度撕裂傷,因此將她轉介到我的門診再次確認。首次門診中,我再次超音波檢查的結果,也確認是明顯的旋轉肌袖撕裂。

然而,「PRP+SportVis 肌腱韌帶專用玻尿酸」注射後,疼痛是大幅改善了,但肩膀還是抬不起來!

阿姨和家屬雖然很客氣,但讓他們花了一起錢卻沒有痊癒,還是激起我想進一步確認是否有隱藏的問題沒被發現。所幸,在近一步詢問、測試後發現阿姨:

– 一開始的表層肩痛確實已經被第一輪治療解決了
– 側抬的角度確實增加,但不夠好
– 殘存的痛感覺比較深,摸不到痛點
– 目前的痛,會痛到手肘

這些訊息,都隱隱告訴我們,可能還有隱藏的問題躲在背後。一測之下發現,阿姨的肩膀,有三個特殊角度(外轉、外展、內轉)受到限制,雖然有兩個角度沒那麼明顯,但確實比另一手來得差。

考慮到距離阿姨受傷已經六個月,我大膽猜測阿姨同時患有「續發性五十肩」。幸運地,這次治療找到殘餘的病根,在經過一輪肩關節擴張術治療,透過注射藥水把關節囊撐開,減少沾黏,剩下的疼痛與活動問題順利痊癒。

這就是典型的繼發性五十肩案例,也提醒我們在治療肩膀疼痛時,不能只看表面。

什麼是「續發性五十肩」?

黏連性肩關節囊炎俗稱「五十肩」或「冰凍肩」,特徵是肩膀疼痛、活動受限。依照目前的醫學知識,其中 80% 是無法找到明確病因的,稱為「原發性黏連性肩關節囊炎(五十肩)」。

而「續發性」的意思,代表有前置因素,病因是找得到的,大約佔所有五十肩的20%。其中,最常見前置因素包括:

✔️ 肩膀外傷(骨折、脫臼)
✔️ 肩膀手術後
✔️ 旋轉肌袖病變(撕裂或肌腱發炎)
✔️ 長期固定或護具使用
✔️ 既有的肩膀疾病(鈣化性肌腱炎、退化性關節炎、夾擠症候群等)

這些狀況都容易讓肩關節囊反覆發炎,最後沾黏導致肩膀活動越來越受限。

從受傷到發病,多久會出現?

通常在受傷或手術後的 2–6 個月,就可能逐漸出現肩膀僵硬與疼痛。
許多人一開始以為只是「復原慢」或「年紀大,痠痛難免」,而忽略了治療黃金期。

哪些人傷後比較容易「快速發展」為續發性五十肩?

不是每個人都一樣,有些族群特別容易快速發病:

✔️ 女性,尤其是 50–69 歲
✔️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風險更高
✔️ 甲狀腺疾病患者(尤其是甲狀腺功能低下)

其中,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甲狀腺疾病患者,本身就有更高的全身性發炎狀態、異常的膠原代謝,這些因素疊加起來,導致容易在受傷或手術後更快發展成繼發性五十肩。

對這些族群來說,肩膀復原過程必須特別小心,一旦活動度下降,就該及早就醫。

治療方式:和原發性五十肩一樣嗎?

答案是:大致相同!初期治療以非手術為主,包括:

– 物理治療與伸展運動
– 抗發炎藥物
– 關節囊擴張術(含類固醇注射)

若經過 6–12 個月仍無法改善,才會考慮手術(如麻醉下鬆動、關節鏡肩關節囊鬆解)。

小差別在於:

✔️ 續發性(尤其術後型)患者需要再次手術的機率比原發性更高一些。
✔️ 糖尿病患者無論是哪一型,治療後殘留疼痛與活動受限的比例也比較多。

給懷疑自己有「續發性五十肩」的你

如果你曾經肩膀受傷或手術後,現在又發現肩膀活動愈來愈受限,請記得:

1. 不要拖延:越早治療,越能避免肩膀「卡死」。
2. 積極復健:規律伸展與物理治療是復原的關鍵。
3. 控制慢性病:糖尿病或甲狀腺疾病患者需要更嚴格監測。
4. 與醫師討論:從藥物、注射到手術,每一階段都有適合的治療策略。

肩痛好不了、抬不高通常不是老化修復能力變差的必然結果,而是一個可以透過治療改善的疾病。只要及早就醫、配合治療,大多數人都能重新恢復日常生活的靈活與自在!

參考文獻:

1. Diabetes as a Risk Factor for the Onset of Frozen Shoul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Dyer BP, Rathod-Mistry T, Burton C, van der Windt D, Bucknall M. BMJ Open. 2023;13(1):e062377. doi:10.1136/bmjopen-2022-062377.

2. Association Between Adhesive Capsulitis and Thyroid Disease: A Meta-Analysis. Chuang SH, Chen YP, Huang SW, Kuo YJ. Journal of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 2023;32(6):1314-1322. doi:10.1016/j.jse.2023.01.033.

Avatar
About the Author
中西醫雙執照醫師,具職業棒球隊與亞運、世大運等多次國家隊醫療經驗。以中西整合的運動醫學診療方案,服務基層至頂尖運動選手。專長治療各種急慢性運動傷害、頸椎與腰椎慢性疼痛、關節退化性疾病。另專長以中醫內科、針灸手法治療乾眼症。

Social Share

  • google-share

Leave a Reply 取消回覆

*
*

captcha *

最新文章

  • 運動員的新利器:連續血糖監測(CGM)系統
  • 肩膀肌腱撕裂治不好?小心並存的「續發性五十肩」!
  • 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你可能搞錯了!
  • 藥打一輩子?破解迷思的骨質疏鬆藥物全攻略
  • 為何年輕選手需要心電圖?破解運動猝死背後的警訊與預防

FB線上Q&A

近期文章

  • 運動員的新利器:連續血糖監測(CGM)系統
  • 肩膀肌腱撕裂治不好?小心並存的「續發性五十肩」!
  • 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你可能搞錯了!
  • 藥打一輩子?破解迷思的骨質疏鬆藥物全攻略
  • 為何年輕選手需要心電圖?破解運動猝死背後的警訊與預防

最新回應

  • 「王凱平」在〈骨癒合超音波,有機會加速骨折癒合的神兵利器!〉發佈留言
  • 「陳勇豪」在〈骨癒合超音波,有機會加速骨折癒合的神兵利器!〉發佈留言
  • 「李朝福」在〈足跟足底麻痛又灼熱:易與足底筋膜炎混淆的跗骨隧道症候群〉發佈留言
  • 「王凱平」在〈足跟足底麻痛又灼熱:易與足底筋膜炎混淆的跗骨隧道症候群〉發佈留言
  • 「李朝福」在〈足跟足底麻痛又灼熱:易與足底筋膜炎混淆的跗骨隧道症候群〉發佈留言

站內搜尋

分類

Uncategorized 中醫傷科與運動醫學 中醫內科 中醫皮膚科 中醫眼科 中醫藥物 中醫針灸科與經絡學 媒體採訪 日常生活 桃新醫院專區 運動營養學 運動醫學 養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