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前深層疼痛的真正原因?髕骨下脂肪墊炎的特徵與治療策略
髕骨下脂肪墊(Infrapatellar Fat Pad, IPFP),又名 Hoffa 氏脂肪墊,位於髕骨下方、髕腱後方,是膝關節前方的一塊柔軟脂肪組織。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們已經談過它的解剖位置、功能與與疼痛的潛在關聯。
本篇文章將從髕骨下脂肪墊常見的病理變化出發,逐步解析其四種主要疼痛機制、臨床診斷方式與可行的治療策略,幫助你認識這個「看不見、卻可能是真正疼痛來源」的關鍵角色,並明白:脂肪墊的問題,其實可以被處理,也值得被好好治療。
為什麼會出問題?從「惰性軟墊」到「疼痛源頭」
髕骨下脂肪墊(IPFP)過去曾被認為是一塊單純的「軟墊」,主要作用只是填補膝關節前方空隙,吸收壓力。
但近年醫學研究顯示,這塊看似不起眼的脂肪組織,其實具備豐富的血管、神經與免疫細胞活性,並會在各種結構性與生化性壓力下出現病理改變──從單純的腫脹,到後續可能引發的發炎、纖維化甚至鈣化,進而成為膝前痛的主因之一,還有可能影響關節活動。
髕骨下脂肪墊常見的病變與影響包括:
– 水腫與增厚
最早期的變化,多半與反覆性摩擦或壓迫有關。
– 發炎
在局部反覆刺激下,脂肪墊內的巨噬細胞、肥大細胞等免疫細胞會活化,釋放促發炎物質。
– 纖維化(Fibrosis)
慢性發炎或術後沾黏可能使脂肪組織逐漸轉變為硬化結締組織,喪失原本的滑動與緩衝功能。
– 鈣化與血管新生
在某些慢性案例中,脂肪墊可能產生異常血管或鈣鹽沉積,進一步擾亂局部組織代謝與疼痛感知。
– 夾擠(Impingement)
在膝關節反覆彎伸時,肥厚的脂肪墊可能被擠壓在髕骨與股骨滑車之間,引起疼痛與卡住感。
病變的常見原因與分類
依據上面所提到的這些病變,醫學文獻主會提到兩種跟髕骨下脂肪墊(IPFP)相關的臨床診斷,包括:
1. Hoffa 病(Hoffa’s Disease)
屬於髕骨下脂肪墊病變的泛稱,特別是有發炎、腫脹、壓痛的情況。
2. 脂肪墊夾擠症候群(Fat Pad Impingement Syndrome)
強調脂肪墊在膝蓋活動中被骨頭或軟組織夾住,導致疼痛與活動受限。
兩者的主要差異,在於後者「脂肪墊夾擠症候群」特別強調脂肪墊被夾擠、卡住、壓迫的狀況。而這些問題和病變並非憑空出現,常見的原因包括:
– 長期跪姿或反覆壓迫
例如宗教儀式、職業習慣、家務清潔等。
– 膝蓋過度伸展
如體操、舞蹈、跑步者中的「膝過伸型態」。
– 創傷後沾黏
各種膝蓋衝撞、外傷、手術後的組織重塑不良。
– 關節術後變形
如膝關節置換、ACL重建等手術後,脂肪墊可能因位置改變或疤痕形成,與周圍組織產生不正常的牽扯。
上面的種種原因,有些顯而易見,有些卻是隱密、需要仔細觀察。臨床上,患者常常無法理解那些長時間累積的職業/生活/運動習慣因素。所以,如果你的膝蓋疼痛已經被醫師診斷與髕骨下脂肪墊(IPFP)有關,建議認真檢視看看自己有沒有上述狀況。
髕骨下脂肪墊(IPFP)的臨床表現特點
診斷髕骨下脂肪墊(IPFP)問題最大的挑戰,在於它不像骨折或韌帶斷裂那樣有明顯的異常表現。許多患者反覆出現膝前痛,但X光正常、血液檢查正常,即便做過物理治療或注射,效果也不明顯。要作出準確的診斷,必須結合詳細的病史、臨床檢查與影像工具,才能逐步釐清。
常見的主訴與臨床特徵包括:
– 深層膝前痛:
疼痛多半集中在髕骨下方正中央或偏兩側,感覺偏深層,不容易按壓到痛點;不是表淺的刺痛,而是一種悶、漲、壓迫感。
– 膝蓋用力伸直時會加重壓痛:
這是因為膝蓋用力伸直時,脂肪墊會受到額外的擠壓,因此疼痛會被強化,因此更容易發現壓痛點。如果有這種現象,
– 久站、跪姿可能會引發疼痛
久站,尤其是習慣膝蓋用力打直,讓膝關節「卡住」的站姿,容易引發疼痛,因為這和跪姿一樣,會直接壓迫脂肪墊造成疼痛。
– 膝蓋伸直困難或卡住感
特別是在站立、走樓梯或久坐後伸直膝蓋時,會感到不順、卡卡的,甚至有疼痛感。
– 休息後更僵硬:
久坐、睡醒後膝前感到緊繃或痠脹,活動幾分鐘後稍微緩解。
這些症狀常與髕腱炎、滑膜皺襞、髕骨軟骨軟化等疾病混淆,但若針對「疼痛深層感、過伸加重壓痛、易有卡住或僵硬感」這三點特徵來看,脂肪墊病變的可能性會提高。
常見的鑑別診斷整理如下:
疾病 | 疼痛位置 | 疼痛特徵 | 常見誘發動作 |
髕腱炎 | 髕腱正下方 | 活動痛、跳躍痛 | 跳躍、下樓梯 |
髕骨軟骨軟化症 | 髕骨後方深處 | 隱性深痛、摩擦聲 | 長時間彎膝、上下樓梯 |
脂肪墊病變 | 髕骨下方偏中央或兩側 | 深層壓迫痛、刺痛、卡卡感 | 伸直、站起、膝蓋過伸 |
髕骨下脂肪墊(IPFP)的臨床檢查與影像檢查
脂肪墊夾擠誘發測試(Fat Pad Impingement Test):
也稱為 Hoffa’s Test,請患者將膝蓋用力過度伸直,檢查者在髕骨下方的脂肪墊區域嘗試按壓,如果能找到壓痛點,請患者彎曲膝蓋,若此時壓痛點消失,則為陽性。
影像檢查通常非必要,然而
超音波檢查:
– 可觀察脂肪墊在膝關節活動時是否滑動受限
– 可觀察是否出現滑液囊增厚或血流增加(表示發炎活動)
– 亦可搭配壓力或動作測試,即時確認壓痛點與影像的關聯性
MRI(磁振造影):
– 較嚴重的脂肪墊炎可以表現出高信號變化(代表水腫或發炎)
哪些治療方式可以改善?──從消炎到再生
當脂肪墊成為膝蓋疼痛的主要來源,許多人會誤以為這是「沒辦法處理的問題」,甚至在接受過多次治療後仍未見改善而感到灰心。
事實上,脂肪墊病變並非無解。只要診斷得當,針對疼痛來源與病理機制設計對應的介入策略,大多數患者都能明顯改善症狀,甚至恢復日常活動能力。
對於症狀初期或輕中度患者,保守治療仍是首選:
口服消炎藥
短期內可考慮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減輕發炎與疼痛
局部類固醇注射
迅速減輕發炎,但應控制劑量與次數,避免脂肪墊萎縮
5%葡萄糖水注射
脂肪墊所產生的疼痛,有很大一部分屬於神經性疼痛,研究顯示濃度為 5% 的葡萄糖水有助改善此類型疼痛。
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PRP):
PRP 含有豐富的生長因子與抗發炎因子,能促進組織修復、調節局部免疫反應,有助改善慢性脂肪墊疼痛與滑動障礙
物理治療
著重於減少膝關節前方的壓力與夾擠,包含:
1) 姿勢與動作教育:避免膝過伸動作、改善日常姿勢(如久站、跪姿)
2) 肌力訓練:強化大腿前側肌群(股四頭肌)與臀部肌肉,改善膝蓋力線與動作協調
3) 筋膜與關節鬆動術:減少脂肪墊與周邊組織的黏連
4) 神經鬆動術:如果有神經源性發炎徵象,亦可搭配適當的神經鬆動運動
5) 低頻電刺激(TENS):可幫助降低疼痛神經活性
外科處置(少數案例)
當以上保守與注射治療皆無效,且症狀持續嚴重影響功能,才考慮手術介入
總結:膝蓋深處的疼痛,脂肪墊也能找到解方
透過近年的研究與臨床觀察,我們已經了解髕骨下脂肪墊(IPFP)出現發炎、纖維化或滑動受限問題時,它本身就可能成為強烈而持續的疼痛來源,並牽動整個膝蓋的功能失衡,而這些並不是無解的難題。
從姿勢調整、物理治療、消炎治療,到必要時的再生醫學或微創手術,脂肪墊相關的膝痛其實有明確且系統化的處理策略。
如果你或你身邊的人正面臨反覆難解的膝前痛,特別是在活動起始或膝蓋伸直時感到深層疼痛、僵硬,別急著放棄,也不要只是忍耐。脂肪墊病變雖隱密,但一旦被正確診斷與妥善介入,重拾輕鬆行走與運動的自由,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認真傾聽,精準診斷,就能帶來真正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