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動醫學
  • 醫師介紹
  • 最新文章
11
9 月
2019

神奇的「周邊神經注射」初體驗

Posted By : 王凱平
Comments : 2

syringe-3902915_960_720

相關文章:
足跟足底麻痛又灼熱:易與足底筋膜炎混淆的跗骨隧道症候群
周邊神經注射與常見的四種神經壓迫原因:疤痕、姿勢不良、肌肉緊繃、舊傷
胸悶、呼肌不順還手麻,復健卻沒效?小心可能是胸廓出口症候群!
突然腿麻無力、腳踝下垂?超像中風的腓神經壓迫

這篇文章,我們要來介紹一個特別的治療方式:周邊神經注射術(Perineural Injection Treatment, PIT)。對於這項技術,說實話我也是剛接觸不久,但因為在學習過程中看到它在某些問題的療效相當神奇!所以決定在記憶猶新、衝擊還在時寫這篇文章,希望大家也能在文章中感受到「接觸有趣新事物」的興奮!

這篇文章算是我對PIT的初步理解。大家在看這篇文章時,請先當作跟著我一起學習、成長,或許在不久之後,當我掌握了PIT在特定問題的使用方式,我們可以再做更進一步的介紹。

周邊神經注射在台發展概況與我的初體驗

目前,周邊神經注射(PIT)的主要提倡者是紐西蘭醫師Dr. John Lyftogt,這位大師近年來在世界各地推廣PIT技術。在台灣,大約是2014年開始有醫師到國外學習,並從2015年開始引進台灣。算一算,台灣開始有使用醫師使用這項技術治療也已經有5~6年的時間,但對於大眾而言,PIT還不算普遍。

2019年8月,大師再次來台開課,我有幸趕上末班車報名。在為期三天的課程中,Dr. Lyftogt讓大家以自己碰到的問題體驗看看PIT的療效。

我的左側頸肩部位長期有緊繃感,偶爾有悶酸、輕微疼痛,而且有一個小範圍的感覺比較麻木、遲鈍。對於這個狀況,我一直懷疑與第四頸椎,或者頸部側面的肌肉僵硬有關,但一來自己不好處理,加上也沒到狀況真的很糟所以看病常偷懶(對,醫師看病也會偷懶),反正就是一路拖著大概也3~5年了。

針對這個狀況,Dr. Lyftogt認為我頸、肩部的三條神經受到壓迫,於是在相關部位「相當淺層」的位置用5%葡萄糖水進行注射。注射當下我覺得比較放鬆,但是更讓我驚訝的是:在沒碰處我過去所認知的神經相關部位下,注射隔天竟發現皮膚的「麻木、遲鈍感」有明顯改善!於是我在第三天又追加了一次注射。結果令我很滿意!

除了我之外,課堂中有其他好幾位醫師,針對多種問題嘗試了周邊神經注射,療效不是100%但已經夠高,而且可以看到不少「醫師自己都覺得困擾」的問題獲得改善。

好,講得這麼神,周邊神經注射到底是什麼?

什麼是周邊神經?出問題有什麼症狀?為什麼容易被忽略?

人體的神經系統最粗略地分,可以分為兩大類:中樞神經、周邊神經。中樞神經指的就只有:腦和脊髓,前者包含了大腦、小腦、延腦……等等,總之有「腦」字的都算,後者則專指脊椎骨裡面那「一束」脊髓,也就是說,從腦或脊髓分出來的都不算中樞神經,中樞神經就只有「腦」和「一束脊髓」。

從腦和脊髓分出來的,不管是腦神經或是脊神經,還是這些神經的再分支,全部都是「周邊神經」。這些周邊神經,有負責運動的動作神經,也有負責接收訊息的感覺神經,也有些具有自律神經(交感、副交感神經)的功能,甚至有的神經是綜合性的,兼具兩種以上的功能。

由於周邊神經與這些動作、感覺、自律神經活動有關,因此當某一條周邊神經發生問題時,就有可能產生相應症狀。舉例來說:某幾支手指或某側腳踝無力感、某個範圍疼痛或麻木,自律神經的症狀則更是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可以另外寫一篇文章了!

雖然周邊神經出狀況可以產生這麼多問題,但由於醫師的養成教育中沒那麼重視周邊神經,因此對相關問題深入探究的醫師並不算多,網路上的資訊也並不充足。

Dr. Lyftogt在上課時開了一個玩笑,說他當年上解剖課的時候,老師教到這邊直接跳過,說:「這一堆小條的神經沒有很重要啦,你們有興趣的話自己回去念!」說實話,雖然我和Dr. Lyftogt受醫學教育的時間差了2、30年,但台灣的狀況也是差不多的!

前面提過,周邊神經是中樞神經的分支,甚至可能是分支、分支、再分支。我隨便放一個部的圖,大家可以想像光是這些有名字的神經,人體上上下下有多少條?

1

學校教育著墨少,醫師畢業後自然不會注意到這類問題。除非特別鑽研這個領域,不然遇到:麻、痛、無力這些有可能是周邊神經異常的問題時,醫師會傾向「大處著眼」,由其他更常見的疾病著手。

周邊神經為什麼會受傷?傷了為什麼會變慢性問題?

我們已經知道周邊神經是中樞神經的「分支和再分支」,也知道它們與動作、感覺、自律神經活動有關,所以發生問題時會有特定部位的無力、麻、痛、或自律神經的各種症狀。那它們為什麼會出問題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大家要了解到:相對於人體的大多數細胞來說「神經細胞是很耗能的」。神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依賴葡萄糖,而這需要有良好的微循環狀態帶來正常的血液供應。

在特殊狀況下,神經周邊會出現「微循環障礙」造成血液供應不足,葡萄糖等能量供應不足也會隨之而來。神經在缺乏葡萄糖的狀況下,會產生「能量危機」引發一連串的反應,造成神經發炎、水腫。

2

這些「特殊狀況」可能是外傷後,局部軟組織腫脹所造成的壓迫;可能是經過狹窄肌肉骨骼通道的神經,在長時間的固定姿勢下被壓迫;甚至是單純的肌肉緊繃,也有可能造成壓迫。

當神經在這些部位受到壓迫,供血不足、葡萄糖缺乏而進一步發炎水腫時,腫大的神經又更容易受壓,讓狀況變成惡性循環而難以緩解,因此產生慢性的無力、麻、痛、自律神經問題……等症狀。還有研究指出,光是缺乏葡萄糖,就可能讓神經持續放出疼痛的訊號,反應甚至比神經缺氧還要強!

3

因此,「注射補充葡萄糖」就是一個既可以直接安定神經,讓神經消腫、解除壓迫,打破惡性循環的可行方式。

如何判斷受傷神經與該注射的部位?

那麼,該如何決定要注射的位置?

周邊神經注射處理的對象其實主要是「皮神經」,他們是走在身體表層的神經,有特定的分佈路徑和管轄範圍。所以,如果我們可以判斷身體上的一系列症狀是某條神經管的功能或範圍,就可以鎖定需要治療的神經。

神經有特定的分佈路徑,在路徑上會有些位置特別容易產生壓迫,包括:骨骼邊緣、由深層穿出淺層時、特定的肌肉骨骼隧道、神經分枝處、神經末梢……等。他們可以分成四類,稱作:摩擦點、圈套點、分支點、終末點,都是我們可能需要進行注射的地方。

舉例來說,圖中1、2是「腓神經」和延伸的「淺腓神經」支配的範圍。在這範圍中,例如:小腿外側和第3、4趾,有一些異樣的疼痛、麻木,就可以懷疑是腓神經的問題。此時,醫師就會在右圖中那些紅點、藍點、粉紅點的位置附近按壓,若輕按即可產生疼痛,就是周邊神經注射中認為需要處理的部位。

4

確定需要治療的神經,以及具體需要注射的點後,醫師會用濃度5%的葡萄糖水進行注射。因為處理的主要是淺層的皮神經,因此大多是很淺層的皮下注射。

大體而言「找出可能受傷的神經,找出神經受傷的點,注射餵神經吃糖」,就是周邊神經注射治療的基本流程與概念。

周邊神經注射有沒有副作用?有沒有其他類似治療?

周邊神經注射通常使用的是很細的針頭,因此注射時不太會有很強烈的疼痛。也因為注射的葡萄糖和水都是人體內就有的東西,並沒有加入什麼藥物,因此不太需要擔心藥物過敏的問題。部分神經受傷較久、較嚴重的患者會有比較強的痠痛,但和使用25%葡萄糖水的「增生注射」比起來,使用5%葡萄糖的「周邊神經注射」產生注射後痠痛的機率小很多。

但必須指出兩者的目的與作用方式不同,「周邊神經注射」是給受傷水腫的神經少量葡萄糖,予以消腫、安定;而「增生注射」則是靠高濃度葡萄糖水刺激輕微發炎反應,幫助組織修復,因此只是說周邊神經注射相對不痛,並沒有誰比較好。

另一個會拿來和周邊神經注射對照的治療是「神經解套注射」,但因為我在兩方面的經驗都還不充足,因此這邊無法幫大家作出比較。

周邊神經注射與太太不知怎麼好的板機指

我在寫這篇文章的兩週內,其實已經嘗試治療了幾個案例,其中有少數過去可能會覺得棘手的問題,在使用周邊神經注射後有很顯著的效果!其中也包括我太太的手。

太太是我的第一個試驗品。老實說,當晚我是一邊查資料一邊注射的,是不是真的全打在我要的神經上我也不確定!但總之在「沒有直接處理痛點」的狀況下,注射完成後太太的回饋是媽媽手的痛改善大約5~6成。

說實話這跟我原本期待的「哇!不痛了耶!好棒親一下!」有落差,於是我只好默默地回去念書。但是!但是!一分鐘之後,太太突然自己跑過來,很驚喜地說:「誒!你看!中間三根板機指好了兩根耶!」

真的,原本卡卡的三根指頭都有改善,沒那麼嚴重的兩根可以說完全好了!但是如果你問我為什麼,我真的搞不清楚……,甚至當我把這個狀況Line給介紹我去上課的另外兩位醫師,他們也說第一次聽到打完板機指會好的。

目前我只能說,這就是我覺得周邊神經注射令我驚奇的原因!大家也不要看了就一窩蜂跑來找我看板機指,因為我也不曉得怎麼好的!但我相信周邊神經注射會是我未來常使用的治療方式之一,希望日後更熟悉這項治療後能有更多顯著的案例和經驗再跟大家分享!

Avatar
About the Author
中西醫雙執照醫師,具職業棒球隊與亞運、世大運等多次國家隊醫療經驗。以中西整合的運動醫學診療方案,服務基層至頂尖運動選手。專長治療各種急慢性運動傷害、頸椎與腰椎慢性疼痛、關節退化性疾病。另專長以中醫內科、針灸手法治療乾眼症。

Social Share

  • google-share

2 Comments

  1. Avatar
    謝進源 2020-02-11 at 5:32 下午 Reply

    我昨晚看診右腳跟痛,王醫師打5%葡萄糖水進行注射,當我走出醫院時,真的感覺不錯,雖然沒有100%,但感覺確實是很明顯的改善.
    但今天中午疼痛的感覺回來了,這麼快是正常嗎?我知道療程剛開始,但還是有些小擔心.不好意思,打擾您了.

    • 王凱平
      王凱平 2020-02-16 at 11:11 上午 Reply

      初次治療在短時間內又反彈回來是正常的,通常需要4~6次治療才會逐步穩定!

發佈回覆給「謝進源」的留言 取消回覆

*
*

captcha *

最新文章

  • 膝前深層疼痛的真正原因?髕骨下脂肪墊炎的特徵與治療策略
  • 膝蓋退化的關鍵角色?被忽略的前膝痛來源:髕骨下脂肪墊
  • 手肘痛好不了?小心網球肘模仿者:橈隧道症候群/旋後肌症候群
  • 你對疼痛更敏感嗎?認識慢性疼痛與壓力痛閾
  • 打類固醇擔心副作用?一次說清楚「局部注射」和「長期口服」的差別

FB線上Q&A

近期文章

  • 膝前深層疼痛的真正原因?髕骨下脂肪墊炎的特徵與治療策略
  • 膝蓋退化的關鍵角色?被忽略的前膝痛來源:髕骨下脂肪墊
  • 手肘痛好不了?小心網球肘模仿者:橈隧道症候群/旋後肌症候群
  • 你對疼痛更敏感嗎?認識慢性疼痛與壓力痛閾
  • 打類固醇擔心副作用?一次說清楚「局部注射」和「長期口服」的差別

最新回應

  • 「王凱平」在〈骨癒合超音波,有機會加速骨折癒合的神兵利器!〉發佈留言
  • 「陳勇豪」在〈骨癒合超音波,有機會加速骨折癒合的神兵利器!〉發佈留言
  • 「李朝福」在〈足跟足底麻痛又灼熱:易與足底筋膜炎混淆的跗骨隧道症候群〉發佈留言
  • 「王凱平」在〈足跟足底麻痛又灼熱:易與足底筋膜炎混淆的跗骨隧道症候群〉發佈留言
  • 「李朝福」在〈足跟足底麻痛又灼熱:易與足底筋膜炎混淆的跗骨隧道症候群〉發佈留言

站內搜尋

分類

Uncategorized 中醫傷科與運動醫學 中醫內科 中醫皮膚科 中醫眼科 中醫藥物 中醫針灸科與經絡學 媒體採訪 日常生活 桃新醫院專區 運動營養學 運動醫學 養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