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退化疼痛,問題可能不在關節內?認識軟骨下骨病灶
膝關節退化,一般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 關節腔內的軟骨 磨損,但事實上,疼痛的來源可能不只是軟骨,而是 軟骨下骨(subchondral bone) 內的病灶!
近年來,研究發現許多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OA, Osteoarthritis) 患者的疼痛來自於骨髓病灶(Bone Marrow Lesions, BMLs),而不是單純的關節腔內軟骨損傷。
這說明了,傳統玻尿酸或其他藥物的「關節內注射」為什麼無法真正解決這類問題,新的治療方式:骨內注射(Intraosseous Injection),可能是一條更有效的治療途徑。
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軟骨下骨的結構、功能,及其與膝關節疼痛的關聯,幫助你更精確地理解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向。
膝關節的結構:軟骨下骨其實不在關節腔內!
膝關節是個結構複雜的關節,由股骨、脛骨和髕骨共同組成,主要組成包括:
關節軟骨(Cartilage):
覆蓋在骨骼表面,主要功能是減少摩擦、吸收衝擊,但本身「沒有」血管與神經,因此即使受損,早期也不會產生明顯疼痛。
滑液(Synovial Fluid):
充滿於關節腔內,提供潤滑與營養。
韌帶與半月板(Ligaments & Meniscus):
維持關節的穩定性,提供額外的緩衝。
而軟骨下骨(Subchondral Bone)並不位於關節腔內,而是關節軟骨下方的骨質層,與一般骨骼不同,它具有獨特的微結構與功能,對於膝關節的健康非常重要。
軟骨 vs. 軟骨下骨 vs. 一般骨骼:有什麼不同?
由於軟骨沒有神經,即使關節軟骨損傷,早期也不一定會疼痛;反而是 軟骨下骨內的骨髓病灶,往往才是疼痛的主要來源。但具體來說,軟骨、軟骨下骨、一般骨頭有什麼不同呢?以下是比較表:
類別 | 特性 |
---|---|
關節軟骨(Cartilage) | 無血管、無神經,主要由軟骨細胞與細胞外基質組成,負責減少摩擦、吸收衝擊。 |
軟骨下骨(Subchondral Bone) | 是骨骼的一部分,位於關節軟骨下方,含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末梢,是關節疼痛的重要來源之一。與關節軟骨緊密相連,形成一個功能整體,負責支撐軟骨的、供應營養,並參與疼痛傳導。 |
一般骨骼(Bone) | 與關節軟骨的直接互動較少。 |
軟骨下骨的功能與膝關節健康的關聯
軟骨下骨的健康與關節退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其主要功能包括:
1. 支撐關節軟骨:
為軟骨提供結構性支撐,使其能承受壓力與負荷。
2. 分散應力:
透過微結構吸收並分散來自關節的衝擊力,減少軟骨損耗。
3. 參與軟骨代謝:
透過血管供應養分,維持軟骨的健康與修復能力。
4. 疼痛感知:
由於軟骨本身沒有神經,許多膝關節退化的疼痛,其實是來自於軟骨下骨內的神經。
如果軟骨下骨受損或發炎,這些功能就會受到影響,進而導致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惡化。
軟骨下骨的骨髓病灶:膝關節退化的重要指標
骨髓病灶(Bone Marrow Lesions, BMLs) 是指軟骨下骨骨髓內的異常病變,通常可在核磁共振(MRI)中觀察到,其主要特徵包括:
– 微小骨折(Microfractures):骨組織在長期壓力下受損,導致細微裂縫。
– 發炎反應:受損的骨組織會引起局部發炎,導致疼痛與腫脹。
– 血管異常增生:軟骨下骨的血管結構改變,使得病變區域的壓力變化加劇。
研究顯示,骨髓病灶越大,膝關節疼痛的程度越嚴重,且與退化性關節炎的進展密切相關。因此,治療骨髓病灶成為了緩解膝蓋疼痛與減緩關節退化的新策略。
骨髓病灶的檢查
X光:基本上無法判斷骨髓病灶
核磁共振(MRI):目前診斷骨髓病灶的黃金標準,能清楚顯示軟骨下骨內的異常信號,例如發炎、水腫或微小骨折(Microfractures)。
超音波:可以看到骨骼表面的不平整與凹陷,配合壓痛部位間接判斷骨髓病灶。
骨髓病灶的治療
骨內注射(Intraosseous Injection)是臨床上較為新穎且有效的治療方式,透過影像導引(如:超音波),將藥物直接注射到受損的軟骨下骨,作用於發炎的骨髓病灶,減少疼痛並促進修復。
與傳統的關節內注射(Intra-articular Injection)不同,骨內注射可直接作用於病變區域,而不只是停留在關節腔內,因此可能對某些患者提供更長效的疼痛緩解。
結論:你的膝蓋疼痛可能來自軟骨下骨,而不是軟骨!
如果你的 膝蓋退化疼痛經常復發,或是傳統的關節腔內注射效果有限,那麼問題可能不只是關節軟骨,而是來自軟骨下骨的骨髓病灶。
– MRI 或超音波能幫助判斷骨髓病灶,找出真正的疼痛來源。
– 骨內注射能針對性治療這些病灶,有助於減緩疼痛、延緩關節退化。
想要真正緩解膝蓋疼痛,不妨與你的醫師討論是否有骨髓病灶的可能性,並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避免不必要的關節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