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痠痛難痊癒?「新式針灸」浮針療法的原理、做法與功效
許多人遇到肩頸痠痛、腰痠背痛,總以為是骨骼或關節出了問題,其實「肌肉」本身也會生病!
長時間姿勢不良、過度使用肌肉,都可能造成的肌肉緊繃,讓肌肉處在缺血、缺氧與代償的惡循環。所以,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只是」肌肉緊繃,事實上,肌肉緊繃暗示著肌肉受到長期慢性的傷害,缺乏適當的修復,是造成痠痛難以痊癒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廣受關注的「新式針灸」浮針療法,因為能增加患部的血液循環、降低發炎反應,也成為治療肌筋膜疼痛的重要方法。
什麼是浮針療法?
「浮針」是一種新型針灸療法,由中醫學博士符仲華在 1996 年研發,結合了筋膜概念與傳統針灸原理。其較正式的學術名稱為伏氏皮下針(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 FSN)。2019 年在台灣正式通過醫材認證,臨床可合法使用。
與傳統針灸「刺入穴位、深入肌肉層」不同,浮針主要是在皮下疏鬆的結締組織層操作。針對疼痛區域附近的「患肌」,也就是緊繃、僵硬、受傷的肌肉筋膜,透過「皮下掃散」的方式放鬆結締組織,進而改善痠痛。
浮針的的作用原理?
– 機械放鬆:以特殊針具在皮下層進行掃散,物理性解除沾黏,迅速降低肌肉張力。
– 改善循環:2025 年有研究 透過「近紅外線光譜」觀察到,浮針治療後局部血流、含氧量上升,有助於組織修復與活動度提升。
– 調節發炎與痛覺:乾針可降低 IL-6、TNF-α、IL-1β 等發炎細胞激素,並調節周邊/中樞疼痛傳導。
– 協同手法:常搭配施針者擺動掃散(swaying),以及患者局部肌肉用力引發再灌注(reperfusion),加強放鬆與促血流效果。
浮針如何進行?會痛嗎?
醫師會以一次性針具,小於 30° 的角度沿皮膚平行進針於皮下層,再以「雨刷式」掃散,過程多半只有「拉扯感」,幾乎無刺痛。單次約 5–10 分鐘;治療後再配合主動/被動做「再灌注活動」,效果更好。
浮針能治療哪些問題?
浮針療法可應用於各種肌肉、軟組織相關的疼痛與疾病,包括:
– 肩頸痠痛、五十肩
– 坐骨神經痛、腰肌勞損
– 膝關節炎、足底筋膜炎
– 網球肘、高爾夫球肘、腕隧道症候群
– 慢性頭痛,尤其是緊張性頭痛
整體而言,目前關於浮針療效的研究證據,主要集中在:膝骨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頸型頸椎病、肱骨外上髁炎(網球肘)、慢性下背痛,以及肩部疼痛。
關於浮針的研究證據有哪些限制?
目前的研究結果顯示浮針療法對於減輕痠痛、改善功能有幫助,但這些研究大多只在少數醫院進行,參與人數偏少,而且追蹤時間偏短。
同時,這些研究設計上還不夠嚴謹,可能會受到某些偏差影響再加上研究對象大多是華人族群,還不確定能不能完全套用到不同國家或族群身上。所以科學界雖然認為浮針「有前景」,但仍需要更嚴謹、設計更好的臨床試驗,來進一步確認它的長期效果和原理。
風險與注意事項
整體而言,浮針暨微創、風險也低,偶有暫時性痠脹或瘀青。注意事項方面:
– 浮針治療後應依醫師指示,進行伸展與功能訓練,以避免復發。
– 如有進針處明顯紅腫或劇痛,應及早回診。
– 推薦尋找具專業經驗與技術的醫師操作,確保安全與療效。
– 浮針能快速減緩疼痛,但長期保健仍需從生活習慣著手:避免久坐 3C、不良姿勢,並養成規律運動。
治療費用與次數
目前浮針療法屬於自費,健保不給付。目前市場行情據了解,依部位計費約 1,000~2,000 元,平均 1500 上下的範圍。
多數患者平均療程約 3 次,嚴重疼痛者可能需要 6 次以上。
給患者的總結與實用建議
如果你正在考慮浮針,建議:
1. 先由專業醫師評估:釐清是否為肌筋膜主導的疼痛。
2. 優先選擇經驗充足的操作者:確保定位、手法與衛教到位。
3. 把握「治療+訓練」雙軌:放鬆之後,要配合用伸展與肌力維持療效。
4. 生活型態才是根本:規律活動、減少久坐與不良姿勢,遠離復發。
總結來說,浮針能做到「皮下放鬆+促循環+抗發炎」三箭齊發,對多種肌筋膜疼痛具即時且可持續的改善;雖然仍需要更多高品質研究,但在合格醫師操作與正確復健配合下,安全、有效、復原快,是值得考慮的非手術疼痛治療選項。
浮針、針刀、乾針比較表
差異點 | 浮針療法 | 針刀療法 | 乾針療法 |
---|---|---|---|
針具 | 一次性使用浮針 | 針刀 | 針灸針/細針 |
進針點 | 肌激痛點肌肉周圍,或鄰近四肢部位 | 疼痛部位 | 肌激痛點對應處 |
作用部位 | 皮下疏鬆層,未深入肌肉層 | 深層肌肉,甚至深達骨膜 | 以肌激痛點為主,較深層,一般在肌肉層 |
針刺手法 | 針體呈扇形掃散方式,牽拉鬆筋膜,不是切離、剝離、皮下切開 | 皮下到骨膜,切割方式,釋放纖維沾黏、鬆解病變組織 | 快速進針拔針,強調提插手法 |
理論基礎 | 認為病痛由肌肉緊繃、缺血缺氧所致,治療針對「患肌」改善循環、放鬆組織 | 認為病痛因組織沾黏、形成疤痕,針刀可鬆解沾黏、促進修復 | 認為病痛由肌激痛點所致,針刺能消除肌激痛點 |
安全性 | 進針淺層、幾乎無痛,安全性高 | 進針深層,需專業訓練 | 相對較安全,但仍需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