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是不是五十肩?關鍵特徵教你判斷!
五十肩是困擾許多人的疾病,除了疼痛與肩膀活動受限影響生活,治療期比較長之外,由於初期症狀和其他傷病不易區別,患者常會經歷一段診斷不明確的困惑。但其實如果能了解五十肩各個階段的特徵,仔細留意並和醫師討論,還是有機會儘早獲得正確診斷,及早治療。這就是這篇文章想教給大家的事。
並非一開始就卡住,初期表現可能為多個動作都會引發疼痛
五十肩簡單來說是包覆著肩關節的「肩關節囊」發炎,導致疼痛與逐漸加重的肩關節囊攣縮、沾黏,最後變成肩膀活動受限。我常舉給患者聽的例子是:肩膀的收縮膜包太緊以至於沒辦法動。由於這是個漸進的過程,所以大家要先理解:五十肩並不是一發作就卡住,初期會有一段不太卡,只會痛的疼痛期。
「疼痛期」的主要特徵就是痛,嚴重一點時連休息、睡覺都不得安寧。這個階段除了發炎的肩關節囊會痛,肩膀周邊的肌肉也常常會緊繃疼痛,患者會搞不清楚痛在哪裡,怎麼動都痛,看到醫生也講不清楚。醫師也容易誤判為其他相似疾病,患者常常會在不同的地方得到不同診斷而感到困惑。
雖然疼痛期的五十肩確實診斷不易,但如果你的肩膀同時有多個動作會引發疼痛、睡覺壓到會痛,那麼醫師告訴你是五十肩的時候不要太困惑,還是那句話:五十肩並不是一發作就卡住。一般來說,如果沒有適當治療,疼痛期可以持續6~9個月。
黏連期三角度明顯受限,是肩關節囊擴張術最顯效階段
接下來是「黏連期」,主要特徵是活動角度受限,最明顯的是三個角度:外轉、外展和內轉,具體來說類似:把東西往外撥開、側平舉和稍息這三個動作。典型的五十肩案例中,這三個受限的角度在嚴重度上會有個順序性。到了這個階段的五十肩,醫師通常已經比較容易診斷。
雖然說進入黏連期的五十肩,疼痛問題可能稍有減緩,但減緩的幅度不見得很大。很多患者為了避免疼痛,或者在肩膀角度受限的狀況下勉強活動,常常會發展出一些扭曲的代償性動作或姿勢,去完成例如:穿衣服、梳頭髮、扣內衣、提重物……等工作。這些不良姿勢、代償動作可能都會衍伸出一些其他肌肉傷害、腰酸背痛,需要另外處理。
如果在黏連期能獲得適當治療,患者通常能感覺到戲劇化的進展,大幅縮短恢復時間,這也是一般「肩關節囊擴張術」會建議用在接受一般治療超過三個月仍無效患者身上的原因。沒有適當治療的黏連期則可以持續4~12個月,最後進入「恢復期」,疼痛與活動受限慢慢改善,解凍時間約6~24個月。
要和其他頸肩疾病鑑別,肩夾擠症候群與頸神經壓迫很常見
前面提到的「疼痛期」特徵:怎麼動都痛、休息也痛、睡覺也痛、有時還痛到手肘去,以及「黏連期」的:外轉、外展、內轉三個角度受限,都是有助於判別自己是不是五十肩的要點。除此之外,也建議可以試著和其他常見頸、肩部疾病做區別,主要包括肩夾擠症候群、頸椎神經壓迫。
「肩夾擠症候群」簡單來說是肩部的滑囊和棘上肌,在「側抬(外展)」的動作中,因為肩部活動的協調性不佳,被骨頭反覆夾擠而受傷發炎。由於主要的表現跟五十肩一樣有側抬(外展)時的活動受限,所以容易混淆。想要分辨自己是哪個問題的話有兩點建議:
一是如果忍痛側抬,肩夾擠症候群患者可能勉強可以靠近耳朵,而五十肩患者因為是真的黏住了,所以通常在怎麼勉強也離耳朵很遠。第二個建議是,可以觀察除了側抬以外的另外兩個動作,外轉(把東西往外撥開)、內轉(稍息)有沒有受限,肩夾擠患者通常沒有,五十肩則通常至少是外轉會有明顯限制。
至於頸椎神經壓迫,容易和五十肩混淆的主要是第五、第六頸椎的壓迫,因為這類疼痛的主要範圍也是在肩膀到手肘的區域。臨床上也確實常碰到以為是肩膀問題,被診斷五十肩的患者,繞了一圈才發現頸椎有壓迫。
已經有明顯的活動受限的五十肩,通常不容易混淆和頸椎神經壓迫混淆,容易混淆的主要還是第一階段的「疼痛期」。但基本上患者還是可以自行評估看看:是否有頸部的疼痛或壓痛、抬頭或低頭等頸部活動是否會影響疼痛程度、是否有伴隨一些手部的麻木感、肩部是否有明顯的酸軟無力感,這些都比較像是頸椎神經壓迫的表現。
以上就是我們從五十肩的分期特徵、相似頸肩部疾病的特徵來跟大家說明一些實用的「五十肩自我評估」,以下整理成表格供大家參考: